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 紀錄片 } 奇蹟背後




奇蹟背後 主要描述台灣桃園RCA汙染事件的起末

         一切都要從台灣把一群不到30歲的年輕人送到美國訓練開始。1970年代初,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事件與第一次石油危機,嚴重打擊台灣的經濟,蔣經國及其內閣遂開始一連串的經濟發展計畫;當時經濟部長孫運璿扛起政治壓力,大力推動半導體產業,並推動工研院和竹科的成立,並派出一批當時不到30歲年輕人到美國無線電公司(RCA,en: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做技術移轉,取得了積體電路的技術;直到現在舉凡張忠謀、聯電董事長曹興誠和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創業前均曾為工研院的工程師或研究員。直到現在,晶圓代工產業仍是台灣聞名世界的產業,帶動台灣經濟起飛。

        影片中開頭也訪問到當時派去美國的人員,他們也對當時的成果和過程感到懷念;鏡頭轉到當初負責與台灣技術移轉的RCA工作人員,也對台灣過去的人員回到台灣的豐碩成果感到驚訝。

但是經濟奇蹟的背後呢 ?

        回到當時的背景,紀錄片轉到鑽研勞工史的美國康乃爾大學教授,他指出RCA是最早開始轉移製造基地的公司,從美國東北一直往美國南部遷移,進而出國到墨西哥及台灣;RCA就是著眼於環保法規較鬆散、高失業率、低工資及大量的年輕婦女勞動力;片中也指出亞洲女性細心和較為細小的手指是極大的優勢。

        而影片中也回顧到前RCA員工回憶當時對RCA的第一印象,新穎的廠房和較好的薪資福利,做著當時先進的電視機;對當時亟欲脫貧的年輕人極具吸引力。到勞資雙方可以說是互利狀況。

        但是,現在他們回想起來,當時公司其實沒有所謂行前教育,對於污染的可能危害也隻字未提; 所以即使喝的井水有怪味道,也只是泡茶蓋過,自己月事出血過多或小產,都不會聯想到是工作環境的原因;也因為環保意識的不足和工會組織沒有完備,導致大家雖然有狀況,卻沒有互相溝通發現這是個常態,減慢了發現污染的時間。

        之後檢驗發現,RCA亂排工業廢水至地下,因為,導致地下水的嚴重汙染,RCA員工罹癌的人數居高不下,其中政府也居中協調多次都成效不彰,導致現在演變工人與大公司曠日廢時的官司。


        這部記錄片揭示的其實是典型的環保與經濟發展的雙面議題;其實這中間我比較好奇的是政府的失職,紀錄片中段有說到政府其實多次檢舉污染行為,甚至把負責人判刑,但最後仍不了了之;另外RCA經過了多次轉手,現在的公司已經和當時製造汙染的公司主體不相同,政府在1996年也要求轉手後的奇異公司和湯普生公司進行整治計畫,但因為污染物比重大於水導致清理困難,到現在汙染仍持續。我認為其中政府的失職是導致現在官司曠日費時的重要原因,但是影片沒有討論到,甚是可惜。

        現在檢討起來,大家仍然會對引進IC設計產業仍抱持肯定,但是我們不能忘記RCA帶給我們的教訓,如果經濟發展是在犧牲這麼多人的健康,那代價未免也太高了;受影響不只是工人自己,還包括他們的一個個家庭,進而影響到社會,這些都是我們在看台灣經濟奇蹟後看不到的陰暗面。



後續發展

        因為影片的拍攝時間已久遠,去年公視有推出我們的島 第788集 RCA工人的等待 (2014-12-22),追蹤RCA事件的後續發展,這其中有個議題值得我們重視;科技產業經過智慧財產權的落實之後,他們的化學藥劑配方可以保密,導致主觀單位的稽查困難,增加可能汙染的風險。

        可喜的是就在紀錄片在本週放映的前幾天;歷經15年纏訟,台北地院終於宣布RCA與購併RCA的法商湯姆笙公司,需要連帶賠償445人共5.6億元的賠償金額,判賠工殤人數與金額,均破台灣司法紀錄;雖然實在來的太晚,但對因為同僚相繼因癌症死亡,自己又疾病纏身的自救會成員,無疑是一大鼓舞。


相關連結:

孫運璿 wiki lin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