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5日 星期日

{紀錄片} Bottled Life: Nestle's Business with Water(鴨霸瓶裝水)


 Bottled Life: Nestle's Business with Water(鴨霸瓶裝水)

53mins/2012/Urs Schnell


        水資源因為人類大幅增加下成為重要的議題,而此紀錄片更直指跨國大公司-雀巢的瓶裝水事業;首先看到的是執行長在年會上提到雀巢在企業社會責任上的貢獻,其中之一關於水資源的就是在伊索匹亞資助難民營的供水計劃;而事實是此計畫只維持了一年。對大企業來說所謂社會責任其實只是行銷活動的一部份罷了。
       
        在美國最受歡迎的瓶裝水就是Poland Spring,而在美國雀巢在水源地鑿泉取水只需付出極低的一次性成本,而抽水所造成的代價如:地層下陷等卻讓當地民眾苦不堪言,也促使當地民眾組成自救會對抗雀巢。

        鏡頭轉到和美國截然不同的社會-巴基斯坦,雀巢在這裡也開拓了瓶裝水的市場;有去過印度的人都知道,千萬不可以隨便喝他們的水,唯一可相信的就是Pure life或Eva礦泉水;在乾淨水源堪慮的地區,推出瓶裝水從此在商業課程上列為Good Case,而真實情況是雀巢在當地大量抽水之後,導致當地人民更難以取得,與偷水無異。

        最後美國小鎮獲得了最後的勝利,雀巢被禁止在當地持續抽水,但是巴基斯坦呢?或許在民主法治未健全化的國度跨國公司仍是一個巨大怪獸;究竟水該是基本人權還是可大規模商業化運用的產物呢?紀綠片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角度去思考瓶裝水帶給大家的影響。對台灣來說,以前討論到瓶裝水都集中在環保議題,反而對水源正義的部分著墨較少;談灣廠商也該對水源取得的來源更透明化。

延伸閱讀:


紀錄片全片











2012年9月1日 星期六

{背包客日記} 里斯本,葡萄牙 01 初體驗+Hostel


經過十幾個小時的飛行後,踏出里斯本機場,溫暖的南歐陽光和湛藍的天空迎面襲來,是一個好的開始

沒想到在做坐公車到hostel附近時,我竟然迷路了,習慣台灣隨處可見大門牌的我在這裡真的吃盡苦頭;經過兩個小時揹負所有家當在如丘陵地般的里斯本步行後,我還是到達了Royal Lisbon Hostel,這可以說是這次歐洲自助最好的Hostel了,乾淨、方便、早餐豐富,卸下行李馬上補一下眠,還算是個好的開始 :)







Hostel窗外


Hostel窗外就是Monument to Luís de Camões(賈梅士廣場)



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

{紀錄片} Królik Po Berlinsku (圍牆邊的兔子)


Królik Po Berlinsku (圍牆邊的兔子)

51mins/2009/Bartosz Konopka


        德國柏林圍牆的建造和摧毀象徵著一個人類一個重要的斷代史,當東西德仍可自由通行時,大批大批的東德年輕人用腳投票,紛紛移民至象徵現代民主的東德;於是不堪大量移民的東德政府救豎立起"法西斯保衛牆",名為保護人名受法西斯主義的迫害;自1961年起柏林圍牆分割了東西德長達28年,這道牆劃破了當時繁榮的Potsdamer Platz(波茨坦廣場), 也劃破了東西德的情感牽絆,從此兩邊的人民只能以眺望的方式與在另一頭的朋友、親人相見;但在這道高3-4公尺,長達155公里的圍牆內,卻豢養了一批與世無爭的兔子,此紀錄片便是以當時生長在這一塊區域兔子的角度來看這一段人類真實卻荒謬的歷史。
       
        片中有許多精彩的諷刺和隱喻,一段提到兔子認為建立圍牆及派駐衛兵都是一個熱愛動物的主人為他們設下的特別保護區,並且常常邀請各國元首來參觀這保護區的成效;現實上是東德為了加強圍牆的阻絕力,從鐵絲網換成了堅固的圍牆,並允許守衛可以自由射擊,不需報備。而在圍牆拆掉之後,人類和兔子一樣彷彿掙脫了某種束縛,兔子發現圍牆外的世界的遼闊與殘忍,失去溫柔鄉的兔子最後仍難逃追捕的命運。

        柏林圍牆代表著人類想把問題簡單化的象徵,以為實體的圍牆可以切斷人們的情感連繫、思想交流,進而切斷彼此的羈絆;殊不知此種方式只會讓人們更好奇於牆外的事物。反觀現今社會,仍有許多有形無形的牆仍阻絕著人們,以巴間的圍牆、南北韓的38度線和兩岸的台灣海峽,但是冰冷的阻斷真的會是長治久安的好方式嗎?或許每一個地區所發生的衝突和問題迴異,反觀柏林圍牆在1989年被整個大時代的趨勢推倒,自今仍無法完全將東西德完全同化;也許這些分離傷害最多的還是被迫分開的人民吧。



延伸閱讀:
   
                 Good Bye Lenin!! (再見列寧)  2003/121mins/Wolfgang Becker 
                  Ich bin ein Berliner(我是柏林人)---甘迺迪
                  Tear down this wall!(推倒這堵牆)---雷根 


德文版記錄片全片
















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電影} Outsourced (世界是平的)

Outsourced Poster 
Outsourced (世界是平的)
103mins/2006


        因為和聞名世界的書本同名,所以不難想像這一部電影的主題;主角Todd的客服部門被外包到薪資低廉的印度,他也同時被指派到印度去訓練這些新進員工~
        
       在我自己去印度實習之前曾經看過這部電影,但是回來之後再看一次有更深一層的感觸;從Todd到印度一開始的感覺就好像看到當時的我,吵雜的人群、髒亂的街道、很有特色的印度食物音樂和印度味十足英文,總是讓來到印度的旅客或商務客望之卻步,但是比起一些過於國際化而顯得有點迎合外國人的國家城市來說,印度是多了一些樸實的可愛。
       
        由於實在太過想念吉士漢堡,Todd大老遠坐車到孟買,卻發現印度的麥當"佬"所賣的也是印度式的漢堡,不過幸運的是他也遇到了一位也是從西方國家來印度工作的前輩,他告訴Todd來到印度要放下自己的身段才可以接納印度;對我而言應該說是要放下以前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才可以真心地擁抱另一個文化。

        Todd也在印度遇到了Holi(印度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中每一個人都會用力的把色彩粉猛力往別人身上塗,隨著和印度人戶丟色粉中,彷彿也丟掉了一切矜持和束縛;Todd也從教導員工美國口音和文化,到接受印度人的思考和樂觀。

       電影裡我最喜歡的一段是當遠在美國的主管來印度出差監督Todd的工作時,辦公室淹進了旁邊農田的灌溉用水,主管馬上暴跳如雷,但是Todd只是笑笑地說"No Problem",便馬上把所有電腦搬到屋頂並重接電力,讓主管目瞪口呆,在印度,任何事都是有可能的。

       在兩個文化的撞擊下,一開始一定會有因為不了解造成的衝突,但是只要放開心胸了解彼此,一切衝突就會消失於無形;現在美軍在阿富汗從焚燒可蘭經到拿槍屠殺手無吋鐵的人民,兩國甚至是兩種不同文化間的誤解和歧視更加深高,看完此部電影再回想現在的新聞;總覺要是這個世界多一些跨文化的寬容,悲劇就不會一再的發生。


        
        

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實習日記}那些印度教我的事(2) 德里印象


在去印度之前看了很多關於德里的文章,裡頭多半不脫貧富差距大,噪音、灰塵、乞丐遍佈,很不像一個國家首都該有的樣子。

在某一天的hostel裡,我也聽到一個來印度參加學術會議的韓國教授和旅館老闆討論有關德里貧富差距的問題,教授說到你們這些有錢的人應該多幫助那些街上的乞丐;但是老闆反駁說很多乞丐都有吸毒,給他們錢根本沒有用。

德里超進步的國際機場
德里街頭

我在德里時也常想到這個問題,之前曾看過一個部落客寫到台北不是台灣,意及首都的發展總是遠高於其他城市;但是在印度,大部分的德里就和印度其它地方一模一樣,有許多乞丐和低收入的人們,在晚上就拿起毛毯睡在路邊。

街頭睡覺的人們

這也給了很多外國旅客印度貧富差距大的印象,不過我查了2010年亞洲國家Gini coefficient的排行,其實印度貧富差距的情況比許多我們熟悉的亞洲國家好很多,所以我決定用另外一個角度去看這個情況。說不定我們對其他國家貧富差距印象沒那麼重的原因,是因為窮人早就已經被趕出都市了。

2010 亞洲國家Gini coefficient排行

沒想到無巧不巧台灣最近也發生了潑冷水驅趕游民的新聞,似乎活在印度的遊民們比生活在台灣的遊民更加幸福,至少他們仍可有尊嚴地活在城市中。

印度在其它面向上也讓我感覺到對待窮人的友善;印度的火車艙等分成4~5個級別,在票價方面也可以差到4~5倍;我在印度時做過最貴的也做過最便宜的,最貴的有附餐點、和善的服務人員和軟墊的個人座位,而最便宜的則是要和許多人擠在木製的椅子上,但是相同的就是-都會載你到目的地;藉由拉大艙等級別以提供便宜的票價給貧窮的人們,讓他們也可以享受火車的便利。

另外印度的各大景點最大的特色就是印度人與外國人巨大的票價差距,外國人需要500盧比的地方印度人只需要5盧比,這也很常被外國的旅客所詬病;但是在人均所得仍不高的印度,唯有把票價降到極低才能確保每一個印度人都有能力購買,畢竟這些景點都應該是全民共享的;而印度人也可以購買外國人的票,因為持有高價票的可以快速入場。非常便宜的票價也讓許多來古蹟的印度人悠閒地坐在草地上聊天、約會和看書,古蹟也增加了人的氣息~

在Jantar Mantar 悠閒地坐在草地上的人們

這就是德里和印度給我的印象,雖然許多現象外人眼中看似非常不合理,但是印度正在以她自己的步調慢慢前進;這也是我覺得印度可愛的一點。

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紀錄片} Sushi: The Global Catch (全球壽司熱)

Sushi: The Global Catch (全球壽司熱)
75mins/2011/Mark Hall



        
        影片雖然是以壽司為名,但是它所探討的重點主要在於人類對魚類的飲食習慣所導致地球生態的變化,全球化帶來對魚類(特別是大型掠奪魚類)的龐大需求,需求帶來無止境的殺戮;直到近年才又有相關研究對此事提出批評,但是在強大的需求推進下(主要是日本大企業:三菱、雙日),許多非法的濫捕仍在持續著。
        鏡頭拉到非洲的塞內加爾,在太平洋魚場與地中海魚場相繼枯竭及法令管制加強下,全球市場把焦點放到了幾內亞灣的塞內加爾,一場漁業的殖民掠奪在此上演;與外國簽訂合約的後果,使得多數高經濟價值的魚種轉向外銷,這不僅使得當地漁民只能為國外公司所聘僱,更影響到當地人動物性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如果捕魚不好的話,那麼養殖魚呢?智利有許多港灣被國外租借成養殖魚的據點,養殖魚的排泄物以及飼料已經使得當地優養化更加嚴重;另一個更直接的問題是,製做養殖魚飼料魚粉的來源其實是用其他食物鏈較低階的魚所製成,這意味著我們仍須大量獵捕這些魚類,所造成的生態衝擊其實無異。

反觀台灣
        因為生魚片消費所造成的生態影響中,和台灣最為相關的就屬於黑鮪魚,屏東的黑鮪魚季儼然成為黑鮪魚生魚片老饕一年一度的盛事;但是拿2009到2011年的資料來看,捕獲量已從3200尾下降至923尾,兩年來下降幅度高達71%;但是在知名度已經打開的情況下,台灣官方仍寬鬆限制黑鮪魚的捕撈;要是不轉變黑鮪魚季的舉辦形式與內涵,恐怕不久的將來黑鮪魚將面臨絕種。

我們可以怎麼做?
        既然捕獵和養殖都無法根絕濫捕的問題,那麼從飲食控制開始;美國的Monterey Bay Aquarium有一個Seafood Watch的Program,按照海鮮的屬性分成三類列在Seafood Guide和Sushi Guide,告訴你吃哪些海鮮可以同時對環境友善;他還有分成美國的地理區,讓你可以買到最新鮮的海鮮,也有手機app可以隨時查。
        台灣的海生館也有台灣版的"全民挑海鮮",也介紹哪些魚類是屬於珊瑚礁魚類,藉由拒吃此類魚也可以保護珊瑚礁。


記錄片官方網站 http://www.sushitheglobalcatch.com/